Saturday, November 27, 2010

书12

根据某个无聊机构的统计(顺理成章,记得这个统计的我则是某个无聊人),人如果以一天看完一本书的惊人速度看书,即使花上100年,也还是无法看完任何一年(2000年后)里出版的书。这确实让人很无力,但我还是不想去学那种让人一目十行的速读。个人觉得阅读是世界上最悠闲的一件事,根本不该将它“竞赛化”。人应以自己该有的速度看书,如果一个小时只能吸取一克的知识,那也是幸福。干嘛要将自己变成每小时可以吸取十克知识的超人?毫无必要啦,我是这么觉得。

以下是这次借的书:

《第十二个天使》 Og Mandino

《青木瓜之恋》 陶杰

《玩火的女孩》 Stieg Larsson

《梅森探案之各怀鬼胎》 Erle Stanley Gardner

《地海巫师》 Ursula K.Le Guin

《太平洋梦魇》 Simon Winchester

不知道看着这篇博文的人中有没有马拉松或铁人三项的爱好者呢?个人建议你可以找村上春树的《Sydney!》来看看。事先说明,我对这几种挑战人类毅力极限的体育项目可是毫无兴趣的哦。但这本书真的把这些比赛写得很有意思,让人有种「为什么我的人生目标不是马拉松或铁人三项」的懊悔。对了,再一次,村上,cheers

Thursday, November 25, 2010

线人

(绘者:林奕翰)(绘者虽说不满意,但个人是挺喜欢的,特爱张家辉的表情。对了,可以点击放大哦!)

看完「线人」,心确实有被撼动,但却不是久久无法平息的那一种,而是过了那个时间点就全都忘了。电影的故事其实不错,但选角出了问题,令人在刚投入之际,又被迫抽离,再投入,再抽离,如此循环,看得有些疲累。

「线人」以透过线人来收取情报的警官为电影的起点,从他的视角慢慢延伸出一连串的勾心斗角、天人交战。张家辉演得很好,没有因为拿了一大堆的影帝而冲昏了头。只是他的角色有太多的“根”(追根究底的“根”),先是因他(其实不尽然是他的错)而变成疯子的前线人,后是穿插得有点突然、亦是因他(这个则毫无争议)而失忆的妻子。一个人若受到如此巨大的心理煎熬,却还得终日跟牛鬼蛇神打交道,崩溃只是迟早的事。电影后段,他也确实崩溃了。不浮夸,不大喊大叫,只是很合理地把心中的不快凝聚在刀锋,一刀又一刀发泄在恶人身上,形成永远无法磨灭的刀伤。这幕莫名地让人大呼痛快——他似乎从无穷无尽的心理炼狱中解脱了。

谢霆锋的线人角色最为无奈,表面上大家要捧他为第一男主角,但他的角色终究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棋子。再配上完全选错角的桂纶镁,谢霆锋在整部电影都表现得碍手碍脚,只能说有些可惜。而“前线人”廖启智还是一如以往,演得兴起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失控。若他是主角,这是绝对可以接受的,但他只是一个作为引子的大配角,如此一来反倒盖过了谢霆锋的光芒。看到最后,确实会有种「他才是「线人」所要说的线人?」的感觉。谢霆锋?不过是衬托他的悲壮人物。

警匪片一直以来都是悲剧,因为警匪之间不是枪战、更不是刀战,而是心战。陷入心战的人都是输家,因为人心不是人所能了解的事物。线人虽为钱,但心里还是潜藏着为民除害的正义感驱使着他拼命;警官虽为破案,但他已默默地将线人当作一个朋友。两人都有一些话没有对彼此说,却再也没有机会。但自古以来遗憾都是如此,不必过于在意,就待时间悄悄地把它带走吧。

Saturday, November 6, 2010

WHO?

听闻有个不知哪个国家的鬼佬作家,我没看过他的作品,但曾看过一篇介绍他的文章,让我印象极其深刻。他的名字?我实在想不起来了。

他的作品时而烂得连只要一秒没看到文字就会死的人也不屑一顾、时而展现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神来一笔。作品素质参差不齐的程度堪称离奇。当然,忠实粉丝还是照旧买单,而有些许理智的人则会不自觉皱起眉头,暗想:「这是他吗?」

他写作是为了赚钱,赚钱是为了喝酒,喝酒却不是为了写作。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么爱喝酒,只知道只要手上有钱,买酒就是唯一的选择。

哪天没钱买酒了,他就写点东西抛出去换些稿费,反正总有人会付钱。或是心血来潮时,在喝醉的状态下写些东西,换更多的酒喝,并为自己的未雨绸缪窃笑。或许他的神来一笔是醉酒状态下的产物,也或许是太久没喝到酒而被逼出来的。但我们没必要去追究,只要知道他的确写得出一些厉害的东西,那就够了。

这个世界千奇百怪,或少见多怪,真的有这么一个像电影人物般的作家。当他还在为自己和酒而活着的时候,其实这个世界的无数角落,都已有人为他而活着。